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,四川省绵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(以下简称“绵阳监测站”)紧紧围绕 “学思想、强党性、重实践、建新功”总要求,在以学铸魂、以学增智、以学正风、以学促干下功夫,高质量推动科研发展。
增加设备,提升能力。打造站科研园地,提供交流学习平台,对上积极争取硬件配置,新增配置气相色谱-三重四级杆质朴联用仪、X射线荧光光谱仪、自动监测设备176台(套),有序推进设备验收,充分发挥仪器效能,有效提升颗粒物手工监测、碳排放监测、空气117项有机监测能力。现有监测仪器设备700余台/套,设备固定资产6300万元,具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地表水全分析109项监测能力、土壤重金属及有机物、新污染物抗生素监测分析能力。
打造团队,挖掘潜力。打破科室界限在全站范围内组建碳监测评估、水生态监测、新污染物监测、PM2.5和 O3协同控制监测4个专项科研团队,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团队带头人,各团队充分依托年度工作任务,深度融合科研计划统筹开展新污染物抗生素监测、碳监测等,并选派人员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、国家长江中心交流学习,充分发挥技术共享。
建章立制,发挥效能。站内专门设立科技综合室,推动科研有效对接;制定《专项团队管理制度(试行)》和奖惩办法,明确监测团队的目标、任务、工作方式、考核要求及工作保障,各团队定期组织研讨,按计划节点推进团队工作;主要领导适时听取工作进度汇报。定期开展轮岗制,已对6名中层干部及10名技术人员进行轮岗,拓宽人员技术领域,推动监测业务工作有序开展。
加强合作,搭建平台。持续加强与中国科学院、中物院、中国环科院、川大、西科大等科研院所合作,加强学术交流和科研互补,与西科大环境党支部签订“联珠计划”,打造西科大“卓越工程师计划”联合培养基地和绵阳师院环境工程研究生实践基地,每年为20余名毕业生提供实习平台及岗位,并积极推荐高校校外合作导师,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,发挥监测专长,形成合力,联合培养人才。
积极转化,提升服务。积极组织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,参与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(二期)、水质六价铬国家标准验证工作,完成国家总站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《基于PTR-TOF/GC-MS方法的VOCs走航监测质控技术研究》开放课题,入选《国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非企业单位科技统计调查名录库》,《涪江(绵阳段)水-沉积物中典型重金属转化机制研究》科技项目在国家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监测重点实验室成功立项。截至目前,正在开展的国省市研究课题8项,共申请国家专利12个,授权专利10个,软件著作权1个,发表论文50余篇。
绵阳监测站将继续立足科研,不断提升环境监测科研能力,为科学治污、精准治污提供坚强保障。
(供稿:四川省绵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)